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>文化理念 >>医院文化 >>医院人文 >> 正文

文化理念

医院人文

“医生要有一颗仁爱的心”

发布时间:2013-06-07 浏览次数:
字号:
+-14

  郭懋荣是山东省心胸外科专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。

  在有些人眼里,他固执、刻板,从不讲情面。

 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他坚持原则,固守真理,处处散发着人性的光辉。

  而这些,都恰恰是一个医生所必备的素质。

  “写得比说得好”

  郭懋荣1922年出生于江苏省青浦县(现上海市青浦区),他一生崇尚科学,反对封建迷信,从小就表现出对自己信仰的坚持。上小学时,他就曾跑到故乡的土地庙里,把土地爷的塑像破坏掉。

  郭懋荣的父亲早年毕业于复旦学堂,后来在中学教国文,他平时用的毛笔是上海的一家笔庄专门为其定做的。在这样一种书香门第成长起来的郭懋荣,自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很好的继承。

  考大学时,成绩优异的郭懋荣曾经收到上海第一医学院、圣约翰大学和燕京大学三所名校的录取通知书,最终在父亲的建议下,选择了上海第一医学院。

  当时任上海第一医学院教授的沈克非早在1943年就当选为中华医学会理事长,作为郭懋荣的老师,他对郭懋荣在学术和从医方面的影响很大。大学时代,上海第一医学院的所有老师授课时都是用英文,平时实习时写病历、查房也都必须用英文,为此郭懋荣打下了很好的英文基础。

  1947年大学毕业时,毕业成绩在四七级毕业生中排名第一的郭懋荣没有想到,8年后,会有人专门考验他的英文水平。1954年山东医学院进行院系调整时,曾经有位教授想在国外刊物发表论文,自恃英文水平很高,在向郭懋荣提交论文时,故意把所有的材料都用英文填写,想趁机卖弄一下自己的英文,谁知正好撞在枪口上。郭懋荣在其论文扉页上注明:“文章不错,但有几处文法错误,我用红线标出,改否自酌。”后来那人去了国外,仍然记得那几处语法错误,并对郭懋荣的宽容大度佩服得五体投地。
  “他是有名的一只笔,一把刀。中英文都很好,写字也写得很好。”妻子杨铭玉回忆说,“刚毕业参加工作那会,他经常每天早晨5点起床,冬天没有暖气时,先点着炉子,然后坐在床上,捂着被子,看英文原版书。”

  “他为人很正直。别人讲的一些套话、空话,总被他当场戳穿,即便在领导面前也这样。为此得罪了不少人。

  支援山东

  郭懋荣在上海第一医学院的同届同学中,有三分之一的同学都去了国外。他刚毕业就有去美国留学的机会,但当时美国的医学院让他先做麻醉师,麻醉师在当时只是个辅助性的岗位,一身傲骨的郭懋荣毅然放弃了出国留学和工作的机会。

  后来,曾经担任张学良医官处处长的宫乃泉,当时任华东军区卫生部副部长,与时任济南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卫生部长的方春望从北京、上海专门请来一批医学专家,支援山东卫生医疗工作。

  “上海1949年5月解放,我们6月下旬就来山东了。那时候,华东国际和平医院刚与欧洲杯押注app合并” 郭懋荣的妻子杨铭玉说,“我们是跟着解放军来的,来的时候连行李都没带,女士们还穿着五颜六色的旗袍和高跟鞋。来济南后,先给我们发了身列宁装。”

“  刚来山东时,真的很不适应。我从小在上海出生、长大,很少走泥巴路。济南刚解放时,柏油路很少,沿街的小孩很多都光着屁股,连衣服都没有。我从家走到省立医院就累得